原标题:“买不起”奢侈品的深圳人
作者:马虹玫
在深圳打拼的外地人,每一个人身后可能背负着内地一个或几个家族,即便收入不菲,这些人有了余钱,轻易也不敢消费。
第一太平戴维斯自2014年起对中国内地20座主要零售城市进行跟踪研究,近日发布2019年20城零售商指数,深圳排名第三,似乎还不错。具体再看分值,与排名第二的北京相差近一半(44分比87分),更远远落后于排名第一,得分98的上海。深圳之后还有分值相差不大的成都在紧紧追赶。
无论是看数据,还是对应生活中的个人体验,深圳人与奢侈品始终若即若离,并有渐行渐远的趋势。一些人说,深圳地处岭南,气候常年湿热,再精致的妆容和服饰,出门买瓶水就被太阳熔化了,所以棉麻质地的T恤衫和人字拖是深圳人的最爱,出街时怎么方便怎么省事怎么来。也有人分析深层原因,乃是因为深圳集中了大量的前小镇青年,这波人数量庞大,且从小缺乏美学教育和精致生活的熏陶,导致有钱也不“能”好好穿衣服。还有人说,深圳本地人几乎个个是土豪,特别是年轻一辈,既不缺钱又不缺品位,为啥还是没能像上海那样的,街头巷尾,总流露出精细优雅的海派风格呢。或许啊,这个问题要去美味餐厅或是小众又高阶的旅游线路上寻找答案,因为本地土豪们,热衷于把钱撒向这两个地方。
其实,对于深圳人来说,最昂贵的奢侈品,难道不是一套深圳商品房吗?有人说,深圳人的钱,大头用去买房子了。不过,相比房子,深圳人更看重对孩子的教育,有房没房的深圳人,对于培养下一代不敢马虎,有钱,自然给娃补补补。高端的马术、游艇、高尔夫,出国游学等从不缺人买单。中规中矩的学业补习,随便报个班,一节课少则百余元,多则数百甚至上千,一个学期下来花多少,自己算算吧。剩下的消费部分,用在护肤品、化妆品及儿童、母婴用品、亲子设施和个人护理等方面。花掉这些必须的部分,深圳人没有余钱可供奢侈品消费。有零售业内人士表示,“华南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零售市场之一……面临着消费者流失至港澳地区的挑战。可不是嘛,从奢侈品到日用品,深圳人喜欢过港采购,货比三家。就连笔者这种不热衷“出街血拼”的“懒人”,一旦需要采买包包手表之类的贵价品,也不得随大流奔向深圳湾口岸过港寻觅。
深圳以移民为主的城市人口结构,提示着你我他,在这里打拼的外地人,每一个人身后可能背负着内地一个或几个家族,即便收入不菲,这些人有了余钱,轻易也不敢消费。得益于网络通道的发达,物流配送的先进,深圳是中国网购最发达的城市。深圳人能从网上买的东西,绝不在商场消费。中国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购买奢侈品的比例达到11%(占总体电商购买比例),远高于欧美国家的2%。内地各项生活成本低,群众敢于消费。省会城市,以女性为例,收入一般也会攒钱买几样奢侈品傍身,不打扮像样,不好意思出门。内地夜生活丰富,如酒吧茶馆K歌厅烧烤摊等数量众多,人们有钱有闲前往消费。排名显示,昆明酒吧数量居全国第三,远超深圳。深圳人回趟老家,都感叹老家生活悠闲自在。内地浪费攀比心理重,娱乐形式单一,导致很多东西需要花钱买。而深圳人,反正大部分都是陌生人,穿的怎样吃的怎样,自己都不在乎,谁又会在乎呢?
《中国家庭金融报告》公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,35%的中国家庭拥有“较多储蓄”,剩下60%的家庭,属于“0存款”家庭,其中,还有40%的家庭入不敷出。多组数据显示,恩格尔系数逐年走低,说明我们的消费结构正在经历从食品、衣着等生活必需品等物质性消费为主,向医疗保健、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服务性支出为主的转变。消费理念的变革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行为,那些传统的、昂贵的奢侈品,从产品到经营形态,都将面临新的挑战。
(作者系深圳作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