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第一代农民工,告老还乡还是转移战场?
高成本叠加空间逼仄,无论产业空间,还是人居空间,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东部发达区域,腾挪空间都在缩小。
兜兜转转四十年,如今,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,即将迎来退休的高潮。曾经的“孔雀东南飞”,扇起人类史无前例的人口迁徙大潮的同时,也铸就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奇迹。当东部发达区域率先告别低成本依赖和钢筋水泥式增长后,作为我国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——第一代农民工如何谢幕,将是我国书写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篇章。
国家统计局一年一度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又发布了。2018年的报告有两个数据特别惊人,一是当年农民工总量仅比上年增加184万人,增速(0.6%)创历史新低,而在过去10年内,每年农民工总量的增速都在1.5%-2%之间;二是外出农民工中,进城农民工比2017年减少204万人,下降1.5%,也创历史新高了。这是否意味着,农民工开始告老还乡了呢?
这里强调一下,本文所指农民工,主要是第一代农民工,他们有两个特点,一是他们有农村户口和承包土地,但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;二是由于知识结构、观念认识上的巨大差异,主观认识也好、客观限制也好,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就业地城市。农民工下一代,即新生代农民工,或第二代农民工,可能有农村户口或承包地,这一点与父辈们一样,但他们适应大城市就业结构的变化,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。
根据监测报告,从输入地看,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5万人,农民工总量下降1.2%。其中,珠三角就业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6万人,总数下降3.9%。这与2018年广东省新增常住人口177万不矛盾,因为在都市圈化、大城市化的新趋势下,外省城镇人口和广东非珠三角人口流入珠三角。即便深圳、广州2018年常住人口增长40多万,但农民工也在流出。
报告显示,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51.5%,比2018年提高1.0个百分点,比2014年提高4.5个百分点,有旧人去便有新人来。“抢人大战”屡占头条,“网红城市”不缺人口,农民工流出默默无声。那么,流出的农民工去了哪里?“告老还乡”是少数,顺应制造业、房地产等适合就业的行业在空间上重构而流动,这是大多数农民工的选择。
放眼世界,中国农民工的勤劳和坚韧很罕见。大城市对技能的要求,叠加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,倒逼大多数农民工离开。但同时,长期在外开阔了眼界,特别是看到了城市化的巨大红利。这就使得,农民工对下一代的教育、“扎根”城市的诉求很强烈。因此,不管是为子女攒首付、还房贷、买车,抑或是缴纳教育赞助费等,或为自己养老,继续奋斗的热情还很高。
2018年,东部农民工净流出,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却增加378万,“孔雀西南飞”的特征明显,这与制造业和房地产重心向内地转移不谋而合。人口跟着就业走、就业跟着产业走。传统产业内迁,中西部省份纷纷建立产业对接平台、打造产业园区,农民工也自然跟着回流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,富士康生产基地的布局很能说明这一点。2009年以来,富士康厂区已陆续从深圳和上海转向四川、河南和湖北等地。
由于高成本叠加空间逼仄,无论产业空间,还是人居空间,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东部发达区域,腾挪空间都在缩小。未来,增量地产的重心或楼市的“领头羊”,开始转向内地。特别是,都市圈战略下,成渝、长江中游、中部、中原等新兴都市圈备受重视,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产业内迁、人口回流,打造中心城市或“强省会城市”等,内地大城市的地产空间较大。近期,棚改和土地供应,重点就在安徽、湖北、四川等地,这也为农民工延续职业创造了条件。
(作者系资深地产研究人士)